刘小芳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下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

为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我,请把我设为“星标★”哦。点击上方蓝字“语林别院”→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点击第一栏“设为星标”。

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年10月11日,双流考古队长、文物考古专家李国老师,以考古学视角给双中学子带来了一场历史文化的讲座。从什邡桂圆桥发现的距今约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到川西高原以营盘山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再到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短短两个小时,为高一部分新生梳理了多年的古蜀历史文化演进过程。

李国老师倡导从生活中认识历史,以大量图片展示,引领同学们从一罐一瓮,一尊一壶中感知先祖们智慧的温度。器物上纹饰的精致,结构的精巧,质地的古朴,深深震撼着现场师生。学生听讲座后在几分钟之内蓬勃而出收获感言。

没想到,李国老师居然为孩子们的感言亲笔写了回信!不仅从整个上写了回信,还对个别同学单独写了回信!这个下午,收到李国老师对孩子们一叠回信,我再次被深深地震撼!多少年没有手握过亲笔信了!那带着墨香的文字,亦带着李国教授智慧与情感的温度,这份炽热逼退了这一季渐以围剿的寒流!

这是一位考古人对后学们的深情鼓励和殷切期待,这是李国教授致力弘扬古蜀文化的爱心传道!他是在用心用情用生命为孩子们播下考古文化的种子,我相信,这枚基因种子在孩子们以后岁月中,会生根、发芽、成长,会茂盛成华夏景观!”

各位同学们好:

认真拜读了大家课后写的感受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同时还有部分同学对考古事业或者职业的向往与憧憬,由此证明我们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不单是久远厚重,而且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坚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值得的,文物考古在社会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让我倍受鼓舞和鞭策,非常感谢你们。

我想借回复你们的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近年来双流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一些收获以便于大家更好的去了解脚下的这块土地曾经。

1、从考古材料出发,完整的构建起双流古蜀历史和多年的建县史及其发展演变历程,作出了有别于文献史学的特殊贡献

有关双流早期历史的文献主要有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等。虽有记载但语焉不详,缺乏实物证据,依据这些神话般的简略传说难以厘清双流的历史,要构建双流古蜀时期的信史和多年的建县史及其发展演变历程,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依靠考古学。近20年通过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的考古发掘积累了大量资料,为了解和构建双流古蜀时期的信史和多年的建县史为课题,进行了以“牧马山区域文化资源调查”为代表的古蜀考古专题研究以及“黄龙溪明代墓葬调查与试掘”等一系列主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区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

-年我们进行了“牧马山瞿上城遗址”[1]调查与试掘(涉及范围78平方公里),首次在双流牧马山西面的黄水镇长沟村发现先秦时期遗址;年-年“牧马山区域文化资源调查”课题[2]对辖区内平方公里展开全覆盖访问、踏查、钻探、发现该区域存在众多先秦时期聚落遗存。通过这一系列工作,获得古蜀时期各文化阶段的大量资料,双流古蜀时期的历史空白得到填补,通过对华阳河池遗址[3]、黄水凌石桥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宝墩文化)→友宁桥遗址(夏商时期;三星堆文化)→三官堂遗址[4](商周时期;十二桥文化)→树包桥遗址(春秋时期;上汪家拐遗存文化)→彭镇的羽体中心遗址(战国时期;上汪家拐遗存文化)的研究构建起双流古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使距今~年左右蜀文化发展历程在双流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双流地区完整经历和参与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上汪家拐遗存文化全过程,充分证明了双流自新石器晚期以来就有人类生活,是蜀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是成都先秦时期历史和蜀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和推动者,本地区先民在与成都平原其他地区以及四川盆地相邻地区的交往中不断发展,共同进步,谱写了蜀文化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连绵不断、兼容并蓄的瑰丽篇章。

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年)[5]西汉王朝设置广都县后,双流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汉晋之时,广都与成都、新都并为蜀之三都。我区考古出土的汉代文物极为丰富,在成都地区汉代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疆阿斯塔纳发现的一件带有唐代景云元年(年)纪年的织物,即是产自于双流的丝绸制品(蜀锦),不仅证明了双流蚕桑业和丝绸纺织业的繁荣发达,而且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上的双流在世界舞台上向来是开放的、互通有无的,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证明双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贡献者参与者。-年“黄龙溪明代墓葬调查与试掘”[6],对黄龙溪皇坟村、大河村、川江村的明代墓葬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证实了该区域的墓葬为明代蜀藩亲王墓葬,为明代成都地区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秦汉至明代考古,为实证和具像化我区秦汉以来历史和社会面貌作出重要贡献,使我区多年的建县史及其发展演变历程更加鲜明生动。

2、坚持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拓展了双流的考古研究领域并取得丰硕成果

近年以来的考古研究,在年代测定、人骨研究、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技术进步,取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丰硕成果。

在年代测定方面,以碳-14为代表的测年手段的应用,为双流的考古学文化的断代和史前文化的年代判定与序列构建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测年数据的辅助之下,通过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双流区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得以建立。

在人骨研究方面,清河遗址发掘过程中邀请四川大学、哈弗大学古人类学专家到考古工地现场进行人骨性别、年龄、种族鉴定,为认识双流先民的体质特征、复原古代亲族制度与社会组织关系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在植物考古方面,三官堂遗址、凌石桥遗址、友宁桥遗址、树包桥遗址等的考古我们首次运用植物考古技术,特别是浮选法的大规模应用,使得长期困扰人们的植物遗存获取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加之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让我们了解到双流地区古代的农业结构状况,稻作农业的发源发展传播等重大生业问题上,植物考古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环境考古方面,我们在牧马山区域文化遗存调查课题首次将环境考古学纳入其中,不但清晰地揭示出了当时的物产和自然风貌以及古代聚落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为如何正确处理好当今社会的人与环境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通过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真切的感受我们民族的伟大文化的魅力,加强锻炼强健自己的体魄,更好的传播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努力地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国.10.13于双流

参考文献:

1、《中华文化论坛》黄伟刘雨茂年11月。

2、《牧马山区域文化资源调查》李国杨占风王涛.12。

3、《中国考古年鉴》陈云洪李国。

4、《成都考古发现()》姜铭李国等科学出版社,年出版。

5、《华阳国志(蜀志)》东晋常璩。

6、《成都考古发现()》易立刘雨茂李国科学出版社年出版

7、《成都市双流县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李化李国张慧等。

8、《成都市双流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谢祖琴李国林正蓉等。

9、关于秦汉至明清时期考古资料主要参考。

《成都市双流县庙山村崖墓发掘报告》王仲雄陈平。

《四川双流县青岗村汉、唐、宋代墓地发掘报告》易立李国。

《四川牧马山灌溉渠古墓清理简报》邓伯清。

《双流牧马山两晋南北朝砖室墓发掘报告》杨波李国。

《成都双流籍田竹林村五代后蜀双室合葬墓》毛求学李国。

回音壁

教育是情感对情感的濡染,精神对精神的引领!一次讲座早已落下帷幕,但被古蜀文化浸润过的情感与精神还走在路上,也将长久地走在我们的生命里!

上篇点击可查看——

《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别院主人:刘小芳,四川省双流中学语文教师,全国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散文理事,双流区作协副主席,年四川省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荣获“区十佳青年教师”“市优秀教师”“市学科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市优秀班主任”“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优秀工作者”“双流第九届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荣获全国说课特等奖,荣获成都市赛课第一名。主攻记叙文、议论文写作研究,和诗歌、散文阅读及写作研究,追求诗意地行走,在《散文诗世界》《青年文摘》《四川日报》《四川文学》《草堂》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四百多篇(首);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世界》《新课程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十几篇。出版有关诗化语文的诗集《长成一根苇草》(著),出版有关地震的诗集《震星》(合著),出版教学研究专著《概括与反概括——语文思维的双翼》(合著),有散文作品被选编为中考阅读练习题。

还没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aizhizx.com/gyzf/8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