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今宵寒较昨宵多
壬寅年/拾玖立冬
年11月7日-11月21日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代|李白《立冬》
案台上的笔墨被冰冻住了,于是便懒得提笔再写新诗。在这寒冷的夜里,不如将火炉烧旺,再温一壶美酒独自畅饮。半醉之间仿佛看见那砚台上的墨渍花纹在月色下白光闪烁,恍惚之间竟觉得像极了前村那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大雪。
立冬之日年年皆有,但一千多年前这个普通的立冬之夜,却蕴含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它在诗仙李白的墨笔之下,散发着飘然的仙气和肆意的潇洒。寒冬夜幕下,诗人与炉火琼浆为伴,说是懒写新诗,却在半醉之间将一首活色生香的小诗挥毫写就。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霜降之后、小雪之前,时间为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代表着冬天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立冬是农历十月份的节气,“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和立春、立夏、立秋一样;“冬”字最初的意思是终了、结束,冬季农作物都收割完毕,收藏在仓库里。
庄稼成熟收仓、草木凋零枯萎、动物沉睡冬眠、河水冰封、雪花飘飞……立冬节气之后,漫长的寒冬即将到来,天地万物都以沉寂的状态进入休养生息,在轮回中等待下一次的春回大地。
物候与气候
为更好地反映立冬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立冬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水始冰。立冬之后,气温下降到0℃以下,河流中的水开始结冰了。
二候地始冻。随着气温的持续降低,再过五天,大地中的水分也开始被冻结了。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指的是野鸡一类的大鸟;蜃,是海边的大蛤。从立冬时节的第十一天开始,害怕低温的雉鸟都躲藏起来避寒,而海水褪去之后,人们发现海滩上出现很多大蛤。大蛤和野鸡的颜色线条相似,所以被总结为“雉入大水为蜃”,这和寒露时节的物候“雀入大水为蛤”意味相近。
这三个典型的物候都反映出立冬时节的气温比霜降时更低了,此时秋日已尽,大地俨然一幅天寒地冻的冬日景象。
在立冬时节,由于强势冷空气的来袭,以及北半球日照强度的减弱、日照时间的渐短,各地都会迎来大幅度的降温,气候上由秋天逐渐向冬天转变。不过,在降温的同时,也会伴随着短暂的温暖,也就是“小阳春”。
小阳春的出现是因为地表在夏天和秋天所储存的大量热量此时还没有完全散发出来,随着气温的骤降,底层的热量就会散发到大气中,使气温有暂时的回升,形成了温暖宜人的小阳春天气。所以民谚说:“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不过,等到短暂的小阳春过后,地表温度几乎散发完毕,这时便迎来了真正寒冷的冬日,大地将再也不复温暖。
饮食文化
冬日漫长,营养也要跟上,没有什么比扎实蛋白质和温暖的碳水更值得在即将到来的冬天更让人心动。说到苏州立冬习俗,不少人以为是和北方一样吃饺子,其实不然。
吃咸肉菜饭
苏州人传统的风俗,过了立冬,该是品味咸肉菜饭的时候了。届时,苏州的家家户户都要烧上两三回咸肉菜饭尝鲜,其热衷程度仅次于五月端午裹粽子吃。咸肉菜饭用正宗霜打后的苏州大青菜及肥瘦兼有的咸肉,以及苏州白米精制而成。过去苏州人家烧咸肉菜饭非常考究,都在砖灶上烧。砖灶是用砖砌成的烧稻草的灶头。灶上有根长烟囱穿过屋面,其灶头拔风性能好,火候可根据柴薪多少进行调节,烧出的咸肉菜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色泽十分艳丽,咸肉红似火,青菜鲜碧可爱,米饭雪白味鲜香,风味独特,食之令人胃口大开,欲罢不能。
其实,吃咸肉菜饭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吃咸补肾。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补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吃盐。
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近期,苏州春晖堂携手多家怡园、卫生院开展膏方节活动,特邀专家一对一开方,开启冬日进补。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万不可“跟风”吃,讲究“一人一方”,先吃“开路方”试探性调补,做适当调整后再开正式药房。
吃羊肉
冬天有两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为立冬,一为冬至。羊肉有着益肾养肝、御寒祛湿的功效。因而苏州人坚信,一碗羊汤带来的温暖,足以抵挡一冬的严寒。“吃个羊肉火锅、喝碗羊汤暖暖身”,也是非常愜意的。
白汤羊肉、黄焖羊肉、红烧羊排、羊肉火锅……羊肉的鲜美在每一道菜品里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小碟冰凉的藏书羊糕、一大碗滚烫的浓白羊汤,一冷一热的交替,让品尝美食的过程变得有趣。
吃羊肉时,最好同时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如白菜、土豆等,以起到平衡养生的作用。其次,羊肉温热助阳,所以热性体质,容易上火的人不宜食用,有发热、牙痛、口腔溃疡的市民也最好少食,以免加重症状。此外,吃完羊肉后不宜马上饮茶,否则会脾胃不适。
风雅霜降
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写到“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这里“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则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只是,现在这“八节”没人“过”了。
人们多以期盼的心情喜迎季节的更替,比如立春,不仅带着新年的喜庆,还有万物蛰伏一冬即将复苏的萌动,人们“盼望着,盼望着,春的脚步近了”。对于夏的期待,虽不及春天那么热切但到底是不反感的,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有一股人们抵挡不住的热情,爱美的小姑娘们更是盼着热一点再热一点,好早日换上多姿多彩的裙装。终于暑热难挡了,立秋在日历上早被圈画了出来,因为时令一到,暑气便会消减不少。唯有冬天,除了寒冷刺骨,出行不便,还有什么呢?没有盼头便懒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