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里的实践课乌鲁木齐试点中医

 

本文转自:乌鲁木齐晚报

6月23日,市第87中学中医社团课上,校医李雪在教学生认识草药,了解药性。(记者李晓青刘薇摄)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李晓青刘薇)“百草园”里种草药、社团课上识药性……记者从市教育局学生工作科了解到,我市已有市第15小学、市第93小学、市第78中学、市第93中学,以及市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成为中医药文化试点学校,今后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创建一批中医药文化试点学校。

这两日,记者走访部分开设中医药课程的学校了解到,他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中医药启蒙教育融入课堂、研学实践,为青少年种下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识百药,学制茶饮

“红花能活血化瘀,芍药可养血柔肝。”6月22日,在市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的中草药园,教师正在向前来研学的学生介绍中药知识。

去年,新疆发布《自治区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年)》,并选定市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单位之一,开展有特色重体验的中医药实践活动。

中心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课程基地,建成了占地8亩的中草药园,栽种了17种中药材,供研学学生进行种植体验和观察。

当日,医院中药师还带来了一堂中医课。桌面上平铺摆放着红枣、山楂、桂圆、乌梅等,中药师一一介绍这些生活中常见食物的药用价值。医护人员还现场为学生号脉查体、辨识体质,教他们配制适宜的中草药香囊和药茶。

“我对药食同源知识很感兴趣,平日常见的生姜、萝卜也有保健功能,太有趣了。”市第66中学八年级(2)班学生梁湘钧说。

“根据方案要求,到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机制初步建立,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不断加强,推动实现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市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副主任张栋介绍,中心为全市八年级学生提供研学实践教育,将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展示中药材标本、中医药图书等,让学生在这里识百药、学制茶饮等,在他们心中播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火种。

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学校之一,市第15小学开垦出一片“百草园”,种植了薄荷、藿香、金银花等中草药,学生们负责日常养护。

“经常能看到高年级的学生教低年级的学生辨识草药,还有模有样的。”市第15小学教师朱媛说,面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要讲清中医药文化并不容易,因此学校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在“百草园”中向学生讲授中药种植和应用知识,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爱上中医药文化。

课堂上“望闻问切”

“如果一个人消化不良,可以给他配什么药材调理?”

“山楂、鸡内金、茯苓、陈皮。”

6月23日,市第87中学的中医社团课上,校医李雪一抛出问题,学生们就争先抢答。该校从去年起新增了中医药文化社团,每周的社团课上,李雪向学生普及中医知识,手把手教学生认识穴位、辨识药材。

李雪说,学校目前已申报中医药文化试点学校。

给中小学生讲知识,要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延伸,最好和学科结合,达到普及中医药知识、培养各学科素养、提升学以致用能力的目的。

市第87中学鼓励教师深挖课程价值,探索“课程中医”模式。该校教师陈园园说,课堂教学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主渠道,各学科都尝试融入中医文化,比如语文课上讲到《红楼梦》时,文中写到贾府聚会吃螃蟹,贾母告诫“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东西,吃多了肚子疼”,这就是在说蟹性寒凉,蟹黄又属于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易消化。美术课上,让学生们制作草药标本,间接学习中药知识。

“语文、历史、化学和美术课,都会加入中医元素,这样的课堂变得更有意思了。”市第87中学七年级(5)班学生贠博文说。

这学期,市第93小学研发了中医药校本课程教材,在校内普及中医药文化。这个暑假还布置了一份特殊作业——制作防蚊香包。校医陈雪迪说,中医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丰富了课堂,也传承了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就扎下了根。

市教育局学生工作科科长王静说,今后将联合卫健部门,在我市树立一批中医药文化和课程研究,以及进校园的典型经验和案例,发挥试点学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中医药文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aizhizx.com/gycf/12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