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读书你不知道的那些事情
关于古代读书你不知道的那些事情
其实不管是古时候还是在现在,人们都是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的,都想让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能够成才,但是你对古代读书的那些事情都了解吗?现在就带你穿越千年的时间,去看看古代读书的那些不被普通人所了解的那些事情。
其实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学校了,但是当时的入学时间却不是非常的统一,因为古时候是农业社会,一切都需要围绕着农业来进行,所以古代的入学时间和学期的长短,在每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也和现在的秋季入学的差别太大了。
在汉朝的时候是讲究春季、冬季和秋季入学的,因为那个时候正是农闲的时候,不忙,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其实是古代教育的一个大特点。
这三种入学时间其中就秋季入学和现在的入学时间是最靠近的,如果是春季入学的话,一般都是要过了正月十五以后才会去的。而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入学的时候就相对于比较统一了,冬季的时候入学在那个时候成为了主流,当时的书籍记载,春夏的时候在家帮助家里务农,冬天的时候就去学校上课学习。所以说当时的冬天入学成为了古代乡村小学最为普遍的选择。
在哪一天开学,开学日子的选择和每一个学期的长短是相关的。古代的每一个学期和现在的每一个学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古代一个学期短的话就只有三个月,长时间的话就一年。冬天的是时候大多就是三个月,以明朝的时候为例子吧,一般都是从每年的腊月到第二年的三月。如果是一个学期是要八个月的话,就会是在春季的时候入学,如果是一个学期十二个月的话,会是在正月开学,在年底结束课程。多种多样。
现在的孩子入学一般都是七八岁就入学了,但是在古代的时候,是比现在的入学年纪要晚一些,一般是在八岁到十五岁之间的。而且古代的主流入学时间就是八岁,有好多的历史名人就是八岁的时候入学的,比如说是汉朝时期最为出名的哲学家王充,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等等都是八岁的时候入的学。
根据先秦的书籍记载,在先秦时期大部分是八岁的时候就入学了,但是也有的书籍记载说是十三岁而入学,还有的就是十五岁而入学。由此可见在先秦时代其实是对入学的年龄是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规定的,只要是在八岁到十五岁之间都是可以读小学的。一直到明清的时候,这种局面也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根据明代的一些书籍记载,明代的小孩子们在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都是可以入学的。
相对来说的话,在唐朝时候的孩子们入学的年龄和现在的孩子们的入学年龄是差不多的。要比其他的朝代的孩子的入学年龄提前了那么一到两岁之间,意思就是说孩子可以在六岁或者七岁的时候就可以入学学习了,比如说唐朝时期最为出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就是七岁的时候入学的。当然具体要是几岁入学,也是要看看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是怎么样的才能够决定。根据唐书的记载当中,孙思邈虽然是七岁的时候就入学学习了,但是当时的他已经能够每天阅读一千多字了,以至于别人都称赞他为神童。
在古代的时候还有二十岁去读小学的呢,这样的情况都是在那个时候见怪不怪的呢。根据明朝的书籍记载,凡是孩子六七岁到二十岁的孩子都可以送到小学中读书,古时候还有三十岁读小学的特例呢,那是北魏时期的一个人,名字叫做刘兰,大家可以翻阅书籍查看一下,是不是那么一回事。
在古代的时候开学是要举行开学典礼的吗?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有!不仅会举行开学典礼,而且还是非常的隆重的,开学典礼的重要性堪比婚礼,开学的第一课就是正衣冠。
在古代的时候,入学的礼仪被看成是人生的四大礼仪之一的。古代的儿童会在四岁到七岁的时候到私塾去读书,这个时候被称之为开书、破学、破蒙,根据书籍流传下来的可见开学礼仪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都没有改变的,可见开学的礼仪是多么的重要。
第一步:正衣冠。根据书籍记载,礼仪的开始是从纠正自己的容貌衣服开始的。所以古时候的开学礼仪的第一节课就是教学生正衣冠。在古人的认知当中只有先把自己衣冠整理好,才能够开始学习明白事理。所以让学生要注重自己的仪容是否整洁这就是要上的第一节课。入学的时候,刚刚入学的学生要一一站立好,让先生依次帮助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这些学生才能衣冠整齐的排着对到学堂面前集合,站立片刻以后,才会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里面。
第二步:对老师行礼。进入学堂以后,学生要先叩拜孔夫子的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以后再对自己的老师进行三叩首。等拜完老师以后,学生会对老师赠送礼物分别是芹菜、莲子、红豆、红枣、桂圆、干瘦肉条。送芹菜的意思是要学生勤奋学习,送莲子的意思就是希望老师能够苦心教育,送红豆的意思就是表示希望老师和学生能够鸿运高照,送红枣则是表示希望老师教育的孩子能够早早的高中,送桂圆则是寓意希望老师可以功德圆满,送的干瘦肉条则是表达了对老师的谢意。
第三步:净手净心。对老师行过拜师礼以后,学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的手放到水盆里面进行“净手”。“净手”的正确稀饭是正反两面各洗一次,然后擦干净。这种行为则是表示净心净手以后可以去除掉杂志,保持精纯的心灵,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专心致志的,不要因为别的事情分了心。
第四步:朱砂开智。这是入学的礼仪中最后一步。具体的做法则是夫子手里面拿着一根蘸着朱砂的笔,在学生的眉心处点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和智的读音相同,朱砂点痣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够开启儿童的聪明才智,希望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一学就会。
那么在古代的时候小学是有考试的吗?告诉你们,有的,而且古代的时候大考试小考试是不断的。古代时候的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孩子能够认识字,会写字,能够熟读经史,学习六艺。每个学期是如何进行教学是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决定的。
根据宋朝的时候规定的小学生八岁的时候就要学会背诵经书了,并且每天能够书写两百字。
古代的时候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依靠考试的,比如在宋代的时候先生会每天测试孩子们的学习掌握情况怎么样的,还有每个月的时候也会进行测验,每一个季度结束的时候也会对学生进行测验。至于具体的考试日期,每个朝代,甚至于每个学校都是不同的。比如说是在元代的时候,就规定考试时间是要在每个月的初三和十六这两天,而且考试是分成的严格的,出题人和监考要分成两拨人,不能出题人和监考人是同一个人。
而且古时候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评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没有像现在的百分制。以过去的打钩制来说吧,一般就是优秀的话就打圆圈,一般的话就打个三角形,差的话就会打个叉子。剩下的有十分制等等制度。
那么在古代的时候是血药交学费的吗?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标准的。在夏商周这个时候学习是在官府当中学习的,而且学生几乎都是贵族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学费都是政府掏腰包的,学生的家长则是不用交的。
而到了春秋的时候,孔老夫子则是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教学理念并且身体力行的创办了私塾,同时要来他的私塾念书的孩子是需要交学费的,,但是学费也不贵,就是四壶酒,十条肉干而已,上学的门槛十分的低,这个时候平民的孩子也可以去读书了。
随后到秦朝的时候,随着始皇帝的打压,私塾进入了风雨飘摇的时期。但是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官府的学校是越来越难办,而私塾则是顽强的发展着。到了魏晋时候,许多的私塾都是招收贫困学生的,学费也是非常的低,实在是交不起的就在学校打工。
到了隋唐时候,这个时期开始了科举制度,这就意味着贫苦家庭也是有希望做官的,于是这个时候无论家庭是多么困难的,再没钱,都会砸锅卖铁的供孩子去上学,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学习改善家庭贫穷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