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的起源和争端

 

丝绸之路上的面食鄠邑

面条沿着黄河走你跟不跟我走

面香三秦,咥在关中(纪录片)

面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在中国东汉年间已存记载,至今超过一千九百年。在不同朝代均有对面条之记载。由初期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到后期唐宋元明清都有史料纪录。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早期的面条有片状的、条状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的种类增多。著名的《齐民要术》记有"水引饼"的做法:"细绢筛面,以成调肉〔月霍〕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样粗细,一尺长的段,再在锅边上揉搓到韭菜叶那样薄,这时的片儿已类似宽面条了。"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

中国全盛时期–唐朝,便有提到当时宫廷要求冬天要做"汤饼";夏天则做"冷淘"(冷陶即现今之冷面/凉面)。"冷淘"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称为"健康七妙"之一。元代出现了可以长期保存的"挂面",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

明代又出现了技艺高超的"抻面"。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堪称面条中的上品。而且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方便面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面"。这些制面技艺的出现都为面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实中华面食在清朝发展巳相当成熟且穏定,甚至各个地区均有其独特风味,加上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更令中华面条、面食之文化于全世界大放异彩。据史录,很多达官贵人均喜吃面,并会以面食招待贵宾,中华面条既属经济饱肚的主食,还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

关于面条的记载,大多在笔记、掌故、辞赋中出现。东汉末年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记录:“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症脉症并治》:“(病人)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清俞正燮《癸巳存稿·麪条子》:“索饼,乃今麪条之专名。”麪条,就是面条。

《面条之路》:古老食物的诞生

从东汉到魏晋,面条称为“饼”。对大多数地区的人而言,汤饼是最简便容易的食物,有点类似于面片汤。南朝《荆楚岁时记》说:“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北魏《齐民要术》则干脆连做的方法都记录了下来:“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韭菜叶子,宽面条也。从韭叶到细条,面条形状的进化,并没有经历太长的历史周期。按照西晋傅玄在《七谟》中的细腻描写不难发现,时人对面食的风尚,已从韭叶而至细条了。

大约在唐朝初年,面条经由日本遣唐史传入日本。面条在此一时期,被称为“餺飥”。《旧五代史·世袭传一·李茂贞》记载,餺飥也叫“不托”。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不托》条递进解释:“汤饼一名餺飥,亦名不托……不托,言不以掌托也。”

较真地讲,餺飥和汤饼其实就是面食的两种制法,张岱在《夜航船》中的自注可以佐证:“不托即面,简于汤饼。”所以诗文中写餺飥和“不托”,是各有所指。

宋代面条品种发展迅速,《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这些文人笔记中记载的品种就多达三四十种之多,此时,它们已经定名为“面条”了。其中,《东京梦华录》记汴京的面条,有四川风味的“插肉面”“燠面”,南方风味的“桐皮熟烩面”;《梦粱录》记南宋的面食,也有“三鲜面”“炒鸡面”等近十种。

面条发展成熟之后,便出现了挂面。古籍中第一次出现挂面的文字记载,是元人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挂面,补中益气。羊肉一脚子,挂面六斤。蘑菇半斤,鸡子五个煎作饼,糟姜一两,瓜荠一两。右件用清汁中下胡椒、盐、醋调和。”这是一种以羊肉、蘑菇、鸡蛋烹制挂面的方法。

到了清代,面食的配料也越来越丰富。作为面食爱好者,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里,列举了鳗面、温面、鳝面、裙带面和素面共五种面条的制法,强调“重汤轻面”。而李渔则反其道,喜欢“重面轻汤”,回归吃面的本质。《闲情偶寄》里,他这样唱反调:“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

米粉在晋代的出现,让面条这个长条食物不再孤单,也是对北人南居之后饮食习惯的一种眷顾,喜长条食物又担心面食致胖的人,从此多了一种选择。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米粉分家了,一部分地区继续叫米粉,一部分地区改叫米线,它们在各自的进化之路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IP。

年,考古学者在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一碗被地震泥石流掩埋了的面条。检测出来的面条成分让考古学者大感意外:这是一碗由小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面条,其中,还有少量的油脂、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片,这些应该是这碗面条的配料。

这碗因地震保存下来的面条,被科学证实至少有年的历史。而此前的常识,面条的文献记载历史,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只有年上下的历史,这次发现将面条的历史往前推了多年,中国无以争议地成为面条发源地。

争端

而这时候意大利人用一幅两千年前的壁画,告诉大家他们才是发明面条的国家,最初的意大利面都是这样揉了切、切了晒,吃的时候和肉类、蔬菜一起放在焗炉里做,因此当年意大利半岛上许多城市的街道、广场,随处可见抻面条、晾面条的人。

证实

直到年,科学家在青海省喇家遗址发现了一个倒扣的碗,而碗里居然是一碗距今年的面条。这碗面条是由小米面制成的,其中检测到了油脂和动物骨骼的碎片。所以在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开始了面条的制作。

发展

到了宋代,面条这个名字开始正式出现。与此同时,面条文化开始影响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再加上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发明了油炸的素食面条——伊面,伊面又启发日籍华人安藤百福发明了方便面。面条越来越成为全球吃货热爱的美食之一。

那么,你最爱吃哪种面条呢?

陕西的各种面食

丁丁面

传说中白鹿庇佑的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一群本分朴实的关中人,生猛刚毅的性格也造就了这里饮食的与众不同,丁丁面就是这白鹿原上的绝顶美味。丁丁面,也有人叫它“懒麻食”,选用白鹿原生长的优质小麦面粉,先将面粉调和好,稍“醒”一会,后将面反复用力搓揉几遍,然后用手捻成手指粗的圆形面条,用刀斜切成大小薄厚均匀的小丁丁面。丁丁面的吃法很多,可炒可烩,也可以油泼。

其特点为面筋、光滑、味香,白、红、绿、黄色泽鲜美,口感极好,荤素均可,老少皆宜,是白鹿原有名的特色小吃。

蒜蘸面说到这个,确切讲应该是,因为是将煮熟的面条蘸着蒜汁儿水吃。先将面条扯成宽长条,煮熟后,捞进一个盛有凉开水的大盆里。

另取一小碗,放干辣椒面、红辣椒段、青蒜苗切碎、最上面码上捣碎的蒜沫,浇上滚烫煮沸的热油,“吱拉”一声!一缕青烟袅袅升起,金黄色的辣椒面顿时像小鱼般吐泡泡,碗边浮起油沫,再加进去香醋和少许盐拌匀。

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小碗里的蒜蘸汁中,蘸着吃。嘴里味道可能不太好,但是吃起来的味道那可一定好!味道极浓,香辣爽口,香、辣、筋、软、滑,是夏秋两季特好的面食。户县摆汤面

户县摆汤面,因为食用时在桌子上分别放一碗温汤细面条,一碗臊子汤,人们挑一筷头面条放入臊子汤中,摆涮一口吃一口,边摆涮边吃而得名。

摆汤面的吃法有点像过桥米线。最重要的就是那碗汤,汤中配有黄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红柿、韭菜、葱花、臊子肉等,再配上户县的陈醋,放入炒好的豆腐,鸡蛋饼丝,上面漂满切碎的韭菜叶、蒜苗、葱花。摆汤面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很是见功夫。首先是要选用当年新鲜小麦磨制的面粉。制作工艺相当讲究,面团要揉光、饧到,擀制出的面条才能有很好的筋力和韧性。用手工擀制的面条是“薄如铜钱,宽似韭叶”,既要薄又要有嚼头。同样的,制调味汤时,要经过煸炒将肉中的油份炒出,炒至酥烂便于入味。各种配料、调料用量要准确。汤要咸淡适中,下汤一“摆”就得入味,这样吃起来才有味道。耀州窝窝面

窝窝面是陕西省耀州区的名菜。成品面形浑圆,漂浮碗内,汤清味鲜,红绿相映。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耀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

顾名思义,“窝窝面”,就是因其用料中有如窝状面食而得名。窝窝面讲究配料,烹制特别,是道典型的功夫莱。其做法是:用上好的精白面粉掺入鸡蛋黄,搀揉成硬面团(据说一个小伙子揉上10斤面的硬面团,都要出一身汗,长喘一阵气),然后把面擀开,切成骰子形大小状,用一种特制的如筷子头半圆般的工具,将这骰子面块一个个砘压成窝状;关键是要选上等的口蘑浇上鸡、肉汤,上笼蒸透备用,烹制时再将蒸透的口蘑放人鸡、肉汤锅中烩煮,并在汤锅中放人适量的用大肉烂成七成熟的肉沫,再下入基本煮熟的窝窝面,烹烩出锅前再加人葱末、姜末、和用油煎成菱形的鸡蛋片、香菜、切成薄片的核桃仁,使之在汤锅中烹烩为一体,最后勾芡、滴上等芝麻香油,便可出锅了。其状五颜六色,肉沫钻进了面窝窝,因有口蘑肉汤座庄,所以口感筋、滑、香、爽,可谓色、香、味俱佳。耀州咸汤面

在耀州人的饮食中,最以咸(han)汤面、荞面饸饹和窝窝面久负盛名,被誉为耀州“三面”。咸汤面的面从前一天晚上做起,用适量的碱水将面粉糅和好,扯成面条,煮熟捞出凉透,拌上熟油储存在容器里。

次日清晨,将煮面的汤烧开,放入食盐、小茴香、花椒、大茴香、胡椒、丁香和桂圆等十几种原料配制的调和粉,加上豆腐片。将每一碗白里透黄的面条用调好的滚煎汤透几遍,将面透热,洒上生姜末,葱花及油泼辣子,咸汤面就算做好了。讲究一点的用豆腐、羊血块做配料。棍棍面在诸多面食中,棍棍面是一个佼佼者。棍棍面其形如棍,长短粗细均匀,筋韧光柔超群,极有嚼头,吃到底没有断节,愈吃愈觉其香美,百吃不厌。棍棍面看似扯面、抻面,却又不是扯面、抻面。扯面、抻面自然不错,那是一把把扯出来、抻出来的,看高明厨师操作,大有妙手生花之感,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棍棍面却要一根一根地制作。面要和得好,醒得好,切成一条条后,要一条条地用手在案板上滚搓成形。所以关中农村也有叫“搓搓子”的。特点便是手工操作,一棍不苟。澄城手撕面澄城手撕面原名撅面,做面条不要刀与擀面杖,用手工撕制而成,故名手撕面。手撕面独特之处,面劲道爽滑、具有弹性,跟平时用机器或者刀弄出来的截然不同。浆水面   浆水面,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用时令青菜腌制出浆水,手擀细面,调入蒜辣子红油,令人口味大开,醒酒解晕,清酸爽口。汉中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关中的浆水面类似于酸汤面,是夏季常见小吃,浆水菜的菜多为芹菜。蓝田饸饹面

荞面饸饹,古称河漏、合络、手搦饼,是以荞麦为主要材料制作的食品,是陕西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尤以蓝田生产的饸饹备受欢迎。制作荞面饸饹,须选用新鲜的荞麦面并且讲究现磨现做,共分为和面、煮条、拌油三个主要程序。

由于荞面黏性差,用常规制作面条的方法很难成型。所以,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专用工具“饸饹床”。“饸饹床”为木制,是把一块窄而长的厚木板,中间掏一个圆洞,洞底装一片多孔的铁片。在木板的下面装有木腿,便于支在锅上。厚木板的顶端连着一根长木棍,上面装着一根直径略比圆洞小一点点的园木桩。制作饸饹时,把和好的荞面团搓成园条放入园洞内,按动木棍用圆木桩挤压,面从铁片的小孔中被挤出,直接落入滚水锅内。煮熟后,就成了细长光滑的饸饹。蓝田荞面饸饹可以两吃:一种是吃凉的,另一种是吃热的。夏季一般是凉吃,调入精盐、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酱和红油辣子。有时师傅芥末下得多了点,一入口,不由浑身一颤,感觉七窍六神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东西。冬季多是热吃,先用热骨头汤把饸饹浇热,再在饸饹碗里浇上臊子,撒入香菜、蒜苗丝和胡椒粉。吃起来汤鲜饸饹筋,通体舒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aizhizx.com/gyjj/8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