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你不该忘却漳州本来的模样,龙眼
修文路,将漳州这座城市的古老的文化一分为二,横亘其中。庙宇宗祠,府学民生,千秋百态,尽数于此。
由“德配天地”牌坊向西入去,不及百米,是为年创立的“西桥小学”,据说前身还是清漳州府两个小学堂之一,依附着千年文庙,布满孔圣灵气。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这是西桥学子的龙门,从东桥亭,跃到西桥亭。
年,家住延安南路号的许芗斌入读西桥小学,当年的西桥小学,设在文庙内。
“我读书的时候,尊圣殿还在里面,还有好几个殿,等于府志图里的几个殿都还在。我小学一年级上课时,旁边就是康有为的碑,天天靠着那块碑上课。”
小时候生性顽劣的许芗斌,上课经常调皮捣蛋,被老师拉到文庙大成殿里罚站是家常便饭。当时的文庙可谓物尽其用,大成殿“顺便”成为了西桥小学的教学办公室,百无聊赖的许芗斌不愿看着老师,把头仰向屋顶,上面是精美的斗拱,藻井和彩绘,一片与黑板不同的新世界。
“我最调皮,成天被罚站,就在那里抬头看厝顶,天天就在那里研究藻井啊,斗拱啊,天天就在那里看,所以后来走上这行跟这(经历)大有关系。”
年的今天,许芗斌已在重庆大学建筑规划学院任教多年,正致力于重庆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研究保护。谁都不曾想到,俯仰之间,让西桥小学走出了一位优秀的建筑规划师。
同样对大成殿天花板着迷的还有老校长杨金钟的儿子杨鸿。
“我小时候,曾经画过天花板上面的图案,图案现在已经看不到,太可惜了。最中间的,是一只乌龟一样的东西,非常有意思,身子是乌龟的壳,头是凤鸟,尾巴是龙的尾巴卷起来,四只脚是四种动物的脚,像四不像。乌龟的背上,驮着一本书,头转回来,上面是一个太极,太极下面是海。”
对于从小在校内嬉戏游玩的杨鸿来说,大成殿的天花板已经成为了他童年记忆的一块拼图。
已在上海定居多年的龙镜红,伴随她成长的龙眼营是她抹不去的思念,西桥小学则是永远的乡愁。
“犹记得大殿很高,有很大的石柱,天热时最喜欢抱着石柱,立马能感觉到阵阵清凉。四周的厢房就是我们最初的教室了,厢房围着的石埕是我们集合活动的地方,而每次暴雨过后,石埕内总是积满了水,每当这个时候,无比轻盈的乌贼骨就成了我们游戏的主角,在水面滴一滴凤油精或者在乌贼骨下抹点圆珠笔油,乌贼骨瞬间就成了加足马力的“快艇”,沿着油花“倏”的一下窜了出去……”
在文庙对面,店家们凭着锅勺吆喝,在几十年的光阴中,把自己磨成了老行当,占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
学生们从孩提伊始,便习惯在文庙对面吃碗李记锅边糊,再踩着铃声到校上课。李记锅边糊没有招牌,是否被岁月剥落,无从知晓。起早贪黑为街坊孩子们准备早餐的老板,被对面的孔夫子看在眼里,而这一看就是几十年。
夜幕降临,小卖部早已关张,街上亮着灯的店铺屈指可数,只有少数人知道李记在这个点,会摆上热气腾腾的豆纤,这是无法与鲁面地位抗衡的漳州小吃,却也吸引了饕餮食客。在古城,开这口锅的店铺寥寥无几,做得好吃的更是难得一见。而最难的,是你没来得及跟它说一声再见。街坊和孩子们的早餐宵夜就此易地,甚至包括他们自己。
“门庭若市”,这大概是龙眼营与修文西交叉路口的“小郑面煎粿”最为怀念的场景了,虽说之前门口只是一副铁皮柜摆设,也是老漳州人的一处记忆。在遥远的南洋槟城被称为“蔓煎糕”的美食,与小郑手里的“面煎粿”如出一辙。这副行头在年岁的积淀下变得油光满面,小郑也变成了老郑。随着龙眼营的崩塌,这架铁皮柜也随着主人另寻他处去了。
年末,随着古城改造,文庙对面年久的商铺民宅化作泮池,化为历史的还有西桥小学。孔夫子在这条路上熬了九百年,终于等来了一群孩子,只是未至千岁,又成一人。
影像记录:杨晖
文字编辑:杨时清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删节,侵权必究)
老街故事将定期推送
我们将有更多的原创内容
持续推送
《人间烟火》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白癜风早期症状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