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商风云卖桂圆干盖起quot百廿间
开栏语
莆田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古代地少人多,迫使多数莆田人背井离乡异地求谋生计,逐渐养成闯荡天下的习俗。根据历史资料,莆田人的经商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其足迹开始涉足东南亚。渐渐地,莆商逐渐形成有规模的商帮,并活跃在省内外各地,经营着从修鞋到钱庄诸种行业,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民间很早就有了“无兴(指兴化商帮)不成镇”,“无莆不成市”之说。古时莆商不仅奠定了莆商精神的基础,还为后人留下不少文化遗产,向子孙后代讲述老一辈莆商创业的历史故事。
即日起,海都报莆田新闻版将推出“古迹通幽处寻莆商风云”系列报道,走访老莆商留下的文化遗产,听后人讲述老莆商后裔讲述旧时的创业事故。
卖桂圆干盖起“百廿间”大厝
梧塘古镇由此聚集
涵江区梧塘西庄卢氏旧时富甲一方,在大厝前盖起15坎店面,成为梧塘古镇聚集的源头
N海都记者陈小芳李伟强/文马俊杰/图
涵江区梧塘镇地处莆田山区与平原的交汇地,因旧时商业发达,梧塘古镇繁华一时。而古镇的形成,要归功镇上西庄村的卢氏。靠卖桂圆干发家的卢氏,在家乡盖起了标志性的卢富茂大厝,之后又拆除大厝围墙修改店面,奠定了梧塘古街的格局。昨日,海都记者重走梧塘古街,在沧桑的卢氏大厝和古街上找寻卢氏打拼的痕迹。
▲门房前石阶刻有花纹
▲屋侧边门,门外有对开矮栅栏,具有典型的莆仙风格
百年老宅族人精心呵护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涵江区梧塘古镇老街中心。在横街与直街的交叉处,十五坎店面连接成一个拐弯直角,店面的背后就是卢富茂大厝,而这些店面全部归大厝族人所有。87岁的住户卢春沐带记者参观了这座老宅,据了解,大厝建于清道光年间(1820-1850),坐东北朝西南、主厝为三进六天井、单层五间厢再加后供堂。另外,在正厝西边毗连着一座供祀祖先灵位的祠堂和一座供族人朝拜的观音亭。三座建筑物横向一字排开,形成一个等宽的大砖埕。整个庭院显得格外开阔,置身埕中,环视大厝和双层楼临街店面,似乎还能读到卢氏家族在一百多年沧桑历程中,它所创造出的兴旺与辉煌。
▲甬道纵向连通后方几间房屋,地面铺设红砖
▲屋前大埕红砖铺地
卢春沐说,现在住在大厝里的20几个人全部是卢氏后裔,“每年元宵时,在各地的卢氏子孙全部回来,上百号人全部居住老宅里,非常热闹。”和其它古民居不同的是,卢氏大厝内部虽然陈旧,但却整齐干净。卢春沐说,大家对老宅十分呵护,希望其在保护下长久不衰,“因为年岁较久,屋顶漏水是老宅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横梁都开裂松动了,我们不敢大动工,就只能暂时用线绑着来固定。”
▲屋顶漏水,横梁因受雨水侵蚀开裂松动,住户只能用线绑着固定
拆围墙盖店面奠定梧塘古街格局
卢春沐介绍道,卢富茂大厝的祖先是卢友仕。因为出身贫寒,其年少时便跟随着乡人到苏州杂货店当学徒,满师后离店独立摆摊经营,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根据家族的传说,祖上曾与一位史姓青年结拜兄弟,还资助他求学上进,后来这位青年中了进士,授任福建省按察史,”卢春沐说,祖上在其的帮助下把生意进一步扩大,“他把家乡的桂圆干产品取名‘卢富茂’运往苏州,凡外运的桂圆干包装箱印有‘卢富茂’商号,就可获得官府保护”。
▲家族生意规模扩大,拆除大厝前方围墙,盖起14坎店面
据了解,卢友仕之后商运享通,声名大噪,家财日增,便在家乡梧塘西庄盖起了“百廿间”大厝。清宣统二年(1910)卢氏后裔冥亦四为了拓展商业规模,决定把大厝前方围墙拆除,盖起了向南的五个半店(今横街)和向东的九坎店面(今直街),从而奠定梧塘古街的基本格局,也使梧塘开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古镇。古镇从这里开始集聚,并逐步形成山区与平原交汇地的繁荣景象。
▲家族生意衰落,店面分给各房子孙掌管,立牌强调产权仍属全族公有,族人不得私卖
进入民国后,因受缴纳钱粮的拖累,卢氏生意开始走向衰落,收入难以支撑全族人的开销。族人只好把这些店业分与各房子孙掌管,但其产权仍属全族公有,为此还特立一块石碑警示族人不得私卖店面。如今,随着新街的建设,商业中心已经转移,横店的五坎店面几乎都关着,预示着农耕时代卢氏所创造的商业辉煌已经结束了。卢春沐说,现在大部分的子孙都在外生活,这些店面也近乎荒废,族人们只能靠着这一座大宅回味祖上打拼下殷实家业的艰辛。
▲如今这店面已经荒废
本期编辑/张敏
值班主任/许爱琼
*本文由海峡都市报新莆田团队创作,版权归海都报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