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一定要知道的国学常识军事与风俗
1.端午节指的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通常人们都有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是为了避邪。
2.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节日清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还举行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拜佛、赶摆等活动。
3.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4.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腊八节原来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5.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又叫过年。相传,年是一只怪兽,十分残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用鞭炮轰,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走逃回到海里。
6.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
7.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中秋节大致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等习俗。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8.民间风俗,过了年人们要接财神,以保佑在新的一年财源兴旺,接财神是在正月初五这一天。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财神是道教俗神,中国民间供奉的招财进宝之神。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9.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也是我国传统的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的织女与人间的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10.在我国传统婚礼风俗中,结婚时被褥下面撒上一些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的,要求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双全,希望以此为新人带来好运。
11.过年时,小孩子都会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压岁钱的意义为祈求平安。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