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黄岩味渔樵老叟
如果说永宁街是黄岩的步行街,司厅巷是黄岩的女人街,那么天长路就是黄岩城当之无愧的美食街。远望天长路一片老、破、矮、旧的簸箕房,但是美食们却隐于其中,深藏功与名。在这五色杂味之中,最先飘香的肯定是天长南路口的“风彩火锅”。别看这小小的火锅,这可是小城承载着最久远的记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风靡黄岩城了。那时的火锅还没开始席卷全国呢!那时的大众口袋还是空空呢!但风彩的旗帜早已高高飘扬,到风彩吃个火锅更是小城人民无尚荣光之事,乃至于风彩周边的小巷子,统统被唤做“火锅巷”。可惜的是,当新的火锅连锁遍地开花之时,也宣告了一个老汤头的终结。
在“火锅巷”的周边,推车冷饮摊也曾兴盛一时,一辆手推车,装个大冰柜,就能在巷尾支个摊了,冰牛奶、青草糊、洋菜膏,再佐点毛豆、花生,便是夏夜消暑利器。人们吃完火锅再一头扎进冷饮摊中,享受着冰火两重天的美好。犹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到城里喝冰牛奶,便在此地,一口下去透凉甜美,依旧是此刻的美味回忆。
在风彩火锅店的马路斜对面,林立着几家夜宵店,白天永远大门紧闭,只待夜幕降临,才迸发出超人的烟火气。这几家店大同小异,本地特色主打的是汤煮豆腐、豆腐干、油泡,骨汤做底,大锅炖煮,慢熬细渎(本地方言慢煮叫“渎”)。所以无论是白色鲜豆腐、褐色豆腐干、还是黄色油泡,都极其入味,汤鲜肉嫩。再就着炒面、年糕团吃,就是快捷又实惠的经典宵夜。当然,口袋富裕的话,还可以点些酱牛肉、鸡爪、鸭头、猪大肠、猪油渣、猪耳朵、猪尾巴、小猪肚等等卤味,说的口水都要流出口了。这么多家店,竞争激烈,却能坚持下去,凭得全是各自的手艺。
转角过来,风彩火锅正对面第一间是“康康牛杂面”,听名字就知道,营生的是牛杂面。他家的手打面筋道弹牙,牛肉片蛮有嚼劲,辣汤油鲜亮够味,再加上实惠的价格和十足的份量,着实吸引了一大帮粉丝。
吃完麻辣油香的牛杂面自是热汗满面,感受到脸上的痘痘似乎一个个的喷薄欲出。这时就要赶紧来一碗清热解毒的桃浆或者鸽子蛋来清清火。康康牛杂面的隔壁刚好是“大正小吃”。除了桃浆、鸽子蛋,还售卖桂圆汤、红枣汤、花生汤、板粟汤、绿豆汤、木耳汤、甜酒酿、蛤蟆膏等清凉的汤汤水水。此外,还出品八宝饭,鸡蛋麻糍等点心。一家重味,一家清淡,阴阳调和,轻重搭配,凭君抉择。
大正小吃左邻康康牛杂面,右舍“珍珍面馆”,一家牌招上都打着始于年的面店,自信满满,口味地道,不同于康康的油麻重味,人家是清汤寡水,追求本真,符合我的清淡口味。我最欣赏珍珍的猪脚面。都说是“啃猪蹄”,但是珍珍面馆的猪脚不用啃,上桌已是酥烂绵软,筷子一拨拉,骨肉分离,一口下去满是胶原蛋白,油脂溢嘴,皮香肉嫩。往往自家烧的猪脚都是油而又腻,吃下之后感觉这油渍都吸附在在喉管里,上不来下不去,腻在肚子里半天难受。但是珍珍面馆的猪脚油亮光滑入口即化,滋溜到胃,回味在心。
珍珍面馆扶墙出,隔几间便到了“临海千千麦虾”,麦虾面源于临海,所以招牌上都打着临海的旗号,以示正宗。麦虾就是虾状的面条(面疙瘩),先将麦粉搅拌成粉浆,用刀削成一片片面条下锅煮而成,因为面条其状如虾,故称“麦虾”,本店除了麦虾有名外,炒麻糍也是一大特色。
再往前,一路美食一路诱惑。很快过了横街路,来到天长路的中段。这里有一家川菜馆――“新星川菜馆”,招牌菜酸菜鱼、水煮肉片。可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打工潮的产物,那时,四川老乡遍地,川菜馆便应运而生。店不起眼,平时也觉得无甚特色。但当他家拆迁之后,黄岩街头突然就冒出了几十家新星川菜馆,每家店都争说自己是正宗老店。我才明白,原来“新星”两个字早已是川菜的代名词,已经印刻在本地居民的心坎底了。现今黄岩的新星川菜馆依旧遍地,但我再也找不到那家能使我一口气吃下五碗饭的新星了。
新星川菜馆的隔壁是一家羊杂砂锅店。羊杂面好吃,羊羯子也不错。那时路对面就是派出所,夜巡的民警们都会来这里来吃宵夜。而我则贪念他家的羊羯子。
走过天长路中段,跨过青年路步入天长北路的末端,你以为我们的美食之旅即将结束吗?肯定不是,高潮才刚启幕。
路口的第一间便是一家“蟹屋”,飘来了海的味道,除了主营的大闸蟹、白蟹、青蟹外,皮皮虾这个网红海鲜也是少不了。皮皮虾煮熟,再放通风的房间里晾干,这样制作的皮皮虾干风味绝佳,且保存更长。售卖时堆在团箕上,只只印出里面透红的虾膏,透白丰满的虾肉,一眼就能让人分辨出肥瘦来。海边小城的人们,自小喜欢海鲜,怎能拒绝这样一道美食呢!皮皮虾在黄岩话唤做“虾狗弹”。除了虾狗弹外还有其他的海虾,如“拉水虾”,“红绿头”,“鹰爪虾”,五花八门,让人看花了眼。
蟹屋往北。就是“小三元”。也是一家老字号了。本店的主打是排骨碎温州面。温州面在黄岩叫做鲜米面,又称长寿面,是一种大米制的粗面,比云南过桥米线还要粗一点。
小三元用的是粗面,而“黎明姜汤面”主要用的是细面,黄岩方言叫“面煎”。鲜米面一定要吃新鲜的,不能久存。面煎则可以长期保存。黎明姜汤面主打的就是本地的特色面食姜汤面了。姜汤面原来是妇女“坐月子”吃的月子餐。现在则成为风靡当地的大众美食,用姜汁熬汤做汤底,使用的浇头极其丰富,毕竟这是补身子的,一般有虾干,鲜虾、猪肉丝、笋丝(茭白丝)、香菇、蘑菇、黄花菜、豆腐皮、小青菜(菠菜)、蛤蜊等。当然,浓郁的姜汤,一定要加配一个姜蛋。姜蛋,就是把蛋和姜汁及姜末混搭煎成。吃姜汤面,吃的就是浓浓的姜汁味,一碗下肚满头大汗,辛辣十足。犹如川味火锅,让人欲罢不能。姜汤面应该是最有辩识度的黄岩美食。
黎明姜汤面前面的小巷子里,“阿跃拌面”破旧的招牌隐隐可见。他家的拌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就已经扬名黄城了。一把面,几滴油,一点卤汁,再洒点腌菜,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简单美食了,而味道却是经久弥香。另外,他家的丁螺也是杠杠的。
前方高能,一派热火朝天的奋斗场面,只见几十个小工甩开膀子奋力地包着小笼包。门口的笼屉已经顶到了屋檐,炉火正旺,蒸汽飞腾,包子飘香,原来已经来到了“草巷包子”。都说“草巷个包子,西街个面”,草巷包子现做现卖,24小时营业,你来到店里,永远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他家的包子,一口下去汤汁浓郁,肉香四溢,再配一碗面结汤,极大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
凌晨4点,这厢的草巷包子还在人声鼎沸之际,马路对门的“荣华楼”也悄然开张了。原来早餐时间不经意间来临了。荣华楼的食饼筒永远是最好吃的。食饼筒是本地特色小吃,别的地方端午吃粽子,唯黄岩端午节习俗是吃食饼筒。食饼筒是以面粉制成圆饼皮,再裹上以炒为面为基础的各种菜肴,比如蛋丝、茭白丝、土豆丝、黄鳝丝、豆芽、蚕豆、洋葱等等,再浇上一勺卤肉汁,便是一道地道的风味小吃了。荣华楼的食饼筒,饼皮薄而香,各种佐料应时入味,合理搭配,一口下去各种菜香味,所以荣华楼的食饼筒,我一口气能吃两。而我在自己家我吃半筒都嫌多了。还有人说荣华楼的鸡汤不错,不过似我无感。
从荣华楼往回走,隔壁第一间“裙香姜汁”,主打核桃炖蛋和核桃调蛋。有人说,没有姜汁啊,其实正式全称应该是“姜汁核桃炖蛋”、“姜汁核桃调蛋”,黄岩不愧是吃姜的城市,各种食物里都要放点姜。炖蛋和调蛋最大的区别在于炖的蛋已经固化了,调的蛋则有汤水。另外,桂圆调蛋、荔枝调蛋、红枣猪心也都是加姜汁。年轻时,和朋友们惬意地点份核桃调蛋或者红枣猪心,悠然地吃着,听着胖胖的老板娘和食客们絮叨,享受着美好的青春岁月。
裙香姜汁下一家“老字号”,一个连名字都自信地叫“老字号”的老字号餐厅。经营多样,有各类小炒快餐以及各种点心及面,是个大杂烩的美食店。我经常独自一人到他家喝粥。曾经也是兴旺一时的名店。
转回到青年路口,这里的路口临街,摆放了好几家小摊,卖焗土豆、焐菜头、煮玉米、蒸花生、煨芋头、蜜汁红薯等农家小吃。也都是几经苍桑的老店,就和他们身后的百年老房一样的古老。
在小摊子的中间,有一家只卖煎饺和绿豆面碎的小店,没有店名,但是他家的煎饺和绿豆面碎在早餐界远近闻名。煎饺一面焦黄一面透脆,一口下去外酥里嫩,饺香焦香肉香汁香四溢。绿豆面碎,听名字好像是绿豆做的面,其实是蕃薯粉做的。但颜色确实是绿的。再加上有点绿豆味的清香,就叫了绿豆面,这种面有筋道不易糊,煮熟之后佐点肉沫、榨菜、蛋丝、虾皮,就成了一款色香味俱全的早餐了。
说我们的煎饺店没名字吧,其实在食客心里他早就有名号了--“老扁酒家煎饺”,因为他就处于“老扁酒家”的巷子口,还有他的味道已经够得上老扁家的美食极别了。所以很多食客都以为这是老扁酒家开的早餐店,实际上两者八竿子打不着。
老扁酒家,就隐藏在这巷子深处,如果外地的朋友来探寻老扁酒家的美食之旅,还真不一定能找到他。七拐八绕的小巷,破败的台门,简陋的厅堂,脏乱的桌凳,居然能引得八方捧场,真应了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语。但是老扁有真功夫,成为了黄岩唯一上榜“黑珍珠”的饭店。可以说老扁酒家是黄岩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算是食客们对黄岩饮食的一种肯定。
老扁酒家做的是家常菜,核心秘诀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食材的本味。用最简单的烹饪方法,调制出最美味的食物。白烧、清蒸、水煮、氽烫,都是拿手绝活,而极少采用红烧、重油、重味、重辣来掩盖食物本身的味道。所以,老扁对食材的要求极其严苛,以至于市场上的小贩都不愿意和老扁做生意。因为他会把最好最新鲜的食材掐头挑走了,剩下的歪瓜劣枣都卖不出价钱了。
网络上老扁酒家的经典菜有老鸭水饺、糖醋排骨、乌汁墨鱼、红豆乳酪、黄金番薯等。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能全面代表老扁家的好味道。老扁家真正的好味在于当季的海鲜和当季的时蔬。海鲜用最简单的白烧或清蒸,香气袭人,鲜美剔牙,绝无腥味。时蔬用五花肉熬油提香,既有了油香,又增加了肉香,老酒姜片去腥除异味,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的原味清香,最多再加几只虾皮或者鲜虾提鲜。本帮菜系,无论是名动京师的新荣记还是路边大排档,他们都秉承着这一烹饪手法,只不过黄岩老扁家做得更加极至而已。
曾经的天长路愈夜愈热闹,喧闹中美味飘荡。而我也常常畅游其中,感受美食的味道,从入夜到天明,从街头吃到街尾。可惜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昔日荣光,一扫而光。伴随着黄岩地位的下降,政区的瓜分,影响力的减弱,经济的不振,企业的外迁,外来人口的减少,商业的衰退,以及老城区的拆迁,单行线的实施,还有停车的不便,造成了天长路这些名小吃的萎靡。风彩倒了,新星散了,珍珍一蹶不振,黎明、阿跃半死不活,荣华楼远迁,裙香消亡,老字号倒闭,老扁酒家也搬去了城南,剩余的老店只能苦苦挣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岁月的流逝,记忆的消退,这些美食也逐渐在脑海中淡去了。但是他们是我的生活组成部分,是我年轻的回忆。所以,提起笔来,记录这些老黄岩味,让这些美味时刻回味。
当然除此之外,西街炒面,味晨三鲜面,大名府油炸,老太婆炒年糕,邮政大楼泡虾,也是现实和记忆中的黄岩味。
最后来个顺口溜“草巷的包子,西街的面。南门个油炸,官芳个圆。朱砂街的排档吃海鲜。名气顶度是老扁。”
“长潭鱼头大坝前,
宁溪牛肉蓝蓝天。
沙埠嵌糕豆腐煎,
头陀红糖茭白田。
屿头馒头绿豆面,
江口杨梅东魁仙。
院桥澄江大新前,
富山上郑高平田。
东西南北城中间,
黄岩蜜橘老实甜!”
康康牛杂面大正小吃珍珍面馆千千麦虾豆腐汤黎明小吃草巷包子温州面食饼筒味晨小吃麦虾面姜汤面 |